本报记者 和佳 北京报道
当地时间4月3日,美国依据“301调查”结果公布了拟加征关税的中国商品清单。该清单包含约1300个独立关税项目,涉及航空航天、信息和通信技术、机器人、医药、机械等行业。4月4日,中国公布反制措施,决定对原产于美国的大豆、汽车、化工品等14类106项商品加征25%的关税。 有分析认为,短期看,第二轮中美贸易摩擦已进入紧张期,但仍在可控范围内。
巨额贸易逆差是美国对华发动“贸易战”的一大借口。对华“301调查”结果公布后,美国总统特朗普要求中国将美中贸易逆差缩减1000亿美元。然而,德意志银行3月27日发布的报告指出,仅以“贸易逆差”判断中美经贸关系是有失偏颇的,美国在华利益远超两国贸易数据所能体现。
报告认为,尽管“不平衡”的确存在,但在过去10年中已得到纠正,现在美国和中国公司都可以平等地从彼此的市场中获益。如果中美贸易摩擦升级,中国进一步采取反制措施,美国在华商业利益将受损。
美企在华销售额未被计入双边贸易
“美国海关统计2017年美国对华贸易逆差3750亿美元,2016年贸易逆差3470亿美元,这个数字不能说明问题,所以早已不被国际社会重视。” 中国前驻旧金山、纽约总领馆经济商务参赞何伟文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称。
德意志银行的报告指出,仅通过贸易逆差来判断中美经贸关系是极具误导性的,一方面,贸易数据忽略了在华子公司为美国母公司创造的大量收入,另一方面,贸易数据仅根据进出口商的地理位置来测算,并未体现贸易的获利者,例如中国20%的出口实际上是由苹果等在华外资企业完成的。
报告举例称,2016年iPhone在中国的使用数量达3.1亿,当年苹果公司从中国获得收入480亿美元,主要来自iPhone的销售,而贸易数据显示中国2016年仅从美国进口了价值100万美元的手机;2017年,通用汽车在华销售量达400万辆,而贸易数据显示中国2017年仅从所有国家进口了120万辆汽车。
何伟文对记者称,跨国公司在全球的销售,不再只是以出口形式,到对象国生产并在当地市场销售成为趋势,但都未计入双边贸易额。
他还指出,众所周知,中国对美出口的很多都是中间产品,是从韩国、日本、欧洲进口的半成品,在中国组装再进行出口的。按照增加值来算,中国对美的实际出口额不到美国海关统计的一半,这也是WTO早已认可的。
帕斯卡尔·拉米在担任世贸组织总干事时曾表示,在生产全球化时代,现行国际贸易统计方法已过时且存在漏洞,世贸组织正在推动改变贸易统计方法。按增加值计算,美中贸易逆差要缩水一半。
德意志银行在报告中提出一个概念——“总销售差额”,包括贸易差额和通过在对象国设立子公司产生的销售差额。
报告援引美国经济分析局(BEA)数据指出,2015年美国企业对华销售总额达3720亿美元,其中2230亿是美国企业在华子公司在当地的销售额,1500亿美元是对华出口额;2015年中国企业对美销售总额为4020亿美元,其中100亿美元为中资企业在美子公司在当地的销售额,3930亿美元是对美出口额。
这表明,2015年美国对华总销售额的逆差只有300亿美元,而官方数据却显示2015年美国对华贸易逆差高达3340亿美元,“逆差”被显著夸大。
报告研究发现,2009年之后,中美贸易逆差扩大的同时,总销售差额却在逐年下降,由 2008年的1110亿美元下降到2015年的300亿美元,美国在华子公司销售大幅增长是主要原因。BEA数据显示,在2010-2015年间,中国市场占美国全球子公司增量销售额的三分之一。
“特朗普政府只拿海关统计做文章,并不是特朗普的团队不懂得经济和贸易,而是因为政治需要有意为之。”何伟文对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