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中最可传为笑话者,为张氏小凤仙之挽联,文云:不幸周郎竟短命,早知李靖是英雄。文虽不好,尚不太坏,惟下联未免自誉过甚……不但不能为松坡(蔡锷字松坡)添佳话,恐反为其盛德之累矣。并有人说小凤仙实拟借松坡英雄之名,而高其卖笑声价,思之甚有理也。”
作者:蔡辉
小凤仙
1916年12月2日,北京《国风日报》第2版以《追悼大会纪事》为题,报道了12月1日北京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举办的蔡锷追悼会,段祺瑞(时任国务总理)、许世英(时任内务总长)、伍廷芳(时任外交总长)均到场,大总统黎元洪、副总统冯国璋亦派代表参加,小凤仙“几欲以泪浴面”。
小凤仙提交了一篇诔(音如垒,一种哀悼文体),由王血痕(曾任《爱国晚报》主笔)代笔,另挽联二,《国风日报》提到的是短联,长联为:
万里南天鹏翼,直上扶摇,那堪忧患余生,萍水姻缘终一梦;
几年北地胭脂,自愁沦落,赢得英雄知己,桃花颜色亦千秋。
短联中“竟短命”与“是英雄”对得勉强,且“竟”是仄声(此处应用平声,但可变通)。长联则是民国名联。
刘成禺(民国元老,蔡锷出逃的见证人之一)在《洪宪纪事诗本事笺注》中称短联是“某髯手笔”,未透露姓名。
长联代笔者有易顺鼎、樊增祥、杨云史、檀玑、苏逸云、王闿运等说法,易、樊、杨、王是当时文坛领袖,可能是附会。一般认为,此联作者是易宗夔,或为讹传讹。
生在哪里是个谜
小凤仙,本名朱筱凤,张相文在《小凤仙传》中称:“父某清季为武官,落职后,贫不能自活,携家卖饼上海,久之,益困,遂质凤仙与妓寮。”
张相文是著名地理学家、教育家,本文发表于1929年,离小凤仙成名不久,似乎可信。但经学者曾业英辨析,此文改编自别人文章,未作深入考证。
关于小凤仙的籍贯,至少有三种说法:
谭戒甫在《蔡公松坡之轶事四则》中称:“小凤仙,杭产也。”
《盛京时报》则说:“凤仙张氏,河南人也。”
余澹园在《平山堂札记》中说,小凤仙是扬州盐商尤家之后,因官司家道中落,母亲死于火灾,她被二舅卖到苏州妓院。范烟桥在《小凤仙身世之谜》中则称她是扬州街头弃婴,被妓女收养。
1951年,梅兰芳到沈阳,小凤仙亲自拜访,梅的秘书许姬传记下小凤仙原话:
“我的父亲姓朱,母亲是偏房,大老婆瞧我们不顺眼,母亲带我离开朱家单过。母亲死了,姓张的奶妈抚养我,所以我姓张。辛亥年,奶妈在浙江抚台曾子固(指增韫,字子固,蒙古镶黄旗人,清代最后一任浙江巡抚)将军家帮佣,革命军炮轰曾(增)府,奶妈带我逃到上海,把我押给姓胡的学戏,到南京卖唱为生。十三岁那年,正遇张勋攻打南京,我跟胡老板逃回上海。以后到北京陕西巷云吉班(在八大胡同中属小班,只接达官贵人)卖唱做生意,就认识了蔡将军。”
叙述甚详,却不知为何忽略了一个重要人物,即晚清著名小说家、《孽海花》的作者曾朴。
小凤仙的相貌算不上美人
据曾朴的儿子曾虚白称,“小凤仙原本是杭州一个旗人姨太太的女儿……临终时,把这孤女托给老妈子。老妈子领着小凤仙,就住在先生(指曾朴)杭寓的对门……先生可怜小凤仙的遭遇,因与她养母约,每年津贴她若干钱,叫她带着小凤仙,到上海考学堂读书,不能让她堕落。”
几年后,曾朴到南京,与宴席间突遇小凤仙,始知她已成妓女,还“赶到她的寓所,把老妈子痛责了一顿”。
曾虚白说,这些都是曾朴亲口讲给他的,但曾朴的话未必靠谱,因他称后来在北京又遇见了小凤仙,“已变成了红极一时的红姑娘”。
事实上,在1915年11月11日蔡锷逃离北京前,从无媒体提到过小凤仙。
1913年2月下旬,北京《民主报》按八大胡同“每岁春季”的旧例,搞过一次妓女评选,评出“博士”4名、“学士”33名,云吉班的洪红宝被列为色科“学士”,小凤仙却不在榜中。可见,她并非“红姑娘”。
未入选,可能因小凤仙“上颚左右二牙外露,开口颇损美观”。《民初史略》也说她:“相貌乏过中姿,性情甚是孤傲,所过人一筹的本领则粗通翰墨,喜缀歌词。”
曾虚白说:“卒经先生(指曾朴)从中劝解,完成了这一英雄美人的结合。”但据蔡锷手下师长李鸿祥回忆,小凤仙本是他逛八大胡同时招来的雏妓,“年方十四五,貌非甚美,而歌喉婉转”,蔡锷亦在座,觉得小凤仙唱得不错,就“征我同意转条”。
蔡锷并未沉迷于小凤仙
蔡锷结识小凤仙,被许多人解读为“佯装沉迷酒色,以蒙蔽袁世凯”。
事实上,蔡锷在京任经界局督办期间,工作勤奋,与小凤仙往来有节。蔡的下级周钟岳说:“(蔡锷)制定法规数十种,曾印有经界法规一巨册。又指定人员,研究中国田赋制度,并派员出国考察,搜讨中西书籍,详加编辑,成为《中国经界概要》《各国经界概要》两巨册,时值倭寇提出《二十一条》,以胁迫袁政府,松坡感愤国危,力请备战,著《军事计划》数十篇,其中有数篇,为蒋百里协作。予时在松坡先生幕府,见其治事甚勤,安有……惟逛娼赌博,以求消遣之事。”
1915年10月14日上午,京畿军政执法处排长吴宝鋆(音同云)带兵闯入蔡锷住宅,蔡因上班不在家,据上海的《时报》报道:“有着军服者五人贸贸然来,声称系军政执法处卫队,奉处长谕:‘有大总统令,命查抄盐商何姓寄存之赃物。’蔡宅家丁方欲拦阻,已排闼而入,翻箱倒笼,颇极骚扰,其势汹汹,不可理论。”
事后吴宝鋆称是误会,但显然是袁世凯已怀疑蔡锷,让吴抄家以寻找证据,此后蔡“始连日逗留凤仙家,品茶奏曲为乐”。
蔡锷当时已有两位夫人,感情甚笃。面对十六七岁的小凤仙,蔡锷可能只是逢场作戏。当时城市无公共空间,休闲、娱乐、品茶、公务会谈等一般都在妓院进行。
谁编出“美人救英雄”的故事
是谁帮助蔡锷逃离北京?小凤仙、曾鲲化(时在交通部任职)、端纳等都曾自称是策划与操作者。端纳是澳大利亚记者,最早对外公开《二十一条》,曾口述《端纳回忆录》,绘声绘色地讲了蔡锷逃跑经过,但细节时间对不上。
学者曾业英认为,目前看来,当事人、黎元洪的亲信哈汉章记述最合理。蔡与哈是同学,11月10日,哈母大寿,蔡约几人“聚博终夜”。早晨7点,蔡到新华门,做出袁世凯召见他、他却到早了的样子,还打电话给小凤仙,约中午十二点半吃饭。趁监督者放松警惕,蔡锷直奔前门火车站,逃出北京。
哈汉章说:“松坡走后,予受嫌疑最重,从此宅门以外,逻者不绝……小凤仙因有邀饭之举,侦探盘诘终日,不得要领。乃以小凤仙坐骡车赴丰台,车内掩藏松坡上闻。予等亦宣扬小凤仙之侠义,掩人耳目。明日,小凤仙挟走蔡将军之美谈,传播全城矣。”
可见,为洗清自己,大家才共同创作出“侠妓”小凤仙的故事,真正帮蔡锷脱逃的是其部下李鸿祥等。美人救英雄的故事契合了当时人们的心理需求。
1916年11月8日,蔡锷喉癌去世仅4天后,《申报》便刊出民鸣社戏剧广告《再造共和之大伟人蔡锷》,将蔡锷与小凤仙的传说搬上舞台。12月5日,《申报》刊笑舞台上演《筱(音同小)凤仙哭祭蔡锷》的广告,称:“筱凤仙与蔡锷究有何等关系,筱凤仙何以哭祭蔡锷,恐知之者甚鲜,本舞台访得实情,编成斯剧。”
此后,小凤仙的名字频频出现于报章。
易宗夔只是抄录者
小说、戏剧将小凤仙描绘成倒袁的“总设计师”,其实她文化程度不高。1951年她给梅兰芳写信,语言欠流畅,全文不到200字,还有两个错别字。
一般认为,小凤仙的长挽联出自易宗夔手,易早年与谭嗣同等创立南学会,因发表《中国宜以弱为强说》名噪一时,被湖广总督张之洞斥为“匪人邪士,倡为乱阶”。易后来留学日本,民国时出任众议员。易宗夔用古文写过《新世说》,完全模仿《世说新语》,蔡元培为之题跋,赞“几乎无一字无来历”。虽写旧文章,易却写信给陈独秀、胡适,推崇文学革命。
《新世说》中收了长挽联,后人以为是易代作的明证,其实苏逸云在《卧云楼笔记》中也收了这副长联,但苏进京时,蔡已离京,二人无交往。可见信笔所录,不足为据。
学者伯翔考证认为,长联作者应为朱颉成,朱是晚清进士,曾任国会议员,与蔡锷往来密切,小凤仙与朱的姨太太有交情。朱的长子朱有瓛(音同环,著名教育学家)、次子朱有玠(著名园林学者)均知此事。
清同治时进士檀玑在笔记中称,自己曾为小凤仙写挽联,如长联作者确定,则短联的“某髯”应为檀。
檀玑在翰林院工作了30多年,自称“天下翰林皆后辈,朝中宰相半门生”。檀的名气不大,但文章老到,书法尤出众。但江苏常熟人庞病红称自己是短联作者,他在《红脂识小录》中具载此事,全联为:“素车白马而来,谁料周郎竟短命;名士美人无数,早知李靖是英雄。”
晚年爱美却不爱干活
蔡锷可能曾为小凤仙赎身,蔡逝后,小凤仙一度似有殉情之念,诸多小说、戏剧亦以此结局。据《长沙日报》1916年11月30日报道,警方传小凤仙到署询问,“警官乃言生命至重,万不可轻萌短见。凤仙答谓:‘个人之事,可不必管。’”
事实上,小凤仙只是离开了云吉班,仍在八大胡同谋生。
1951年春,梅兰芳赴沈阳演出,下榻于政府交际处招待所,收到小凤仙字条,借口家侄张鸣福曾和李万春学徒,打听下落,实希望从梅处获得帮助。
梅兰芳与小凤仙见了一面,了解了她后来的经历。离开八大胡同后,小凤仙嫁给东北军一名师长,移居沈阳,师长死后,改嫁其厨师陈某,陈某去世后,1949年,小凤仙又嫁给丧妻的李振海,成了4个孩子的继母,对外自称叫“张洗非”。
据小凤仙的继女李桂兰回忆,晚年小凤仙“爱美,整洁,不爱干活”。家中生活完全靠李振海支撑,生活困难,但小凤仙“干得最多的活就是洗自己的衣服,从来不做饭,但是生活却很有规律,每天早晨自己出去遛弯的时候,都会在外面吃过早饭”。
当时“大家都穿得很土气,可是她(指小凤仙)特别爱穿旗袍,而且在旗袍一侧别着一个小手帕”,李桂兰问为什么,小凤仙不答。
小凤仙向梅兰芳详细讲述了她当年怎样帮蔡锷逃跑,多属虚构,梅为她提供了一些帮助,后小凤仙给梅写信表示感谢,梅未回复。
1954年3月,小凤仙突发脑溢血倒在自家平房旁的公厕里,终年可能是54岁,也可能是5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