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以来, 国际金融市场的利率已经在朝市场化方向迈进, 在1986年的3月, 美国实现了全部银行的利率市场化建设, 日本也于1996年成功地完成了利率市场化的转变。而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建设则起始于1996年, 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我国金融行业的里程碑事件, 也是十八届三中全会金融改革的主要内容。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历经十多年探索之路, 于2013年7月起全面放开贷款利率, 并且将于2018年10月放开存款利率。
7哥认为利率市场化的根本目的在于将由政府控制的决定权交付于金融市场自行控制, 根据市场实际的供需关系, 形成利率市场化的模糊控制功能, 并由市场主体共同控制。在利率市场化加剧市场竞争关系的同时, 市场参与者都会变成利率的接受者, 这无疑对现今商业银行的运营造成严重的影响, 但产生影响的同时同样会带来无限的发展良机。
1 机遇
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一直实行商业银行利率监管制度, 在监管制度的制约下, 各银行的业务模式都较为单调, 造成了银行经营水平低下的不利情形, 严重影响了商业银行业务的灵活性与积极性。通过提升存款利率上限和放宽贷款下限的方式, 使利率朝向市场化方向发展, 提升了商业银行的经营自主性, 能够开发出适合客户要求的金融业务, 增强了对客户的吸引力, 有利于管理水平和抗风险能力的提升。
1.1 有利于扩大商业银行经营自主权
通过利率市场化的发展, 银行可以根据市场实际需求和银行自身的实际条件合理制定利率标准, 从而达到合理配置银行资金资源的目的, 优化银行的经营管理模式, 是银行充分行使自主定价的权利。
1.2 有利于商业银行开展金融创新
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 银行的传统业务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大量的新型金融业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而因中间金融业务和外表金融业务受其不受利率价格影响在新型金融业务中发展最为迅速。
1.3 有利于提升商业银行管理水平
因利率市场化会带来利率波动致使商业银行对其尤为关注, 银行对金融市场形势的把控力度进一步增强, 从而提升了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间接地提升了商业银行的管理水平。此外, 通过利率市场化可以使银行内部的资金转移定价与市场利率进行对接, 有效地提高了绩效考核与资源配置的合理性。有利于商业银行降低管理成本, 提高综合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2 挑战
2.1 利率风险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发展, 存款利率与贷款利率均与市场实际需求有关, 因此其具体利率值变得不可预期, 而这就造成了银行的实际收益存在不确定性, 间接的增大了银行受到的风险。而政府推行的无下限贷款利率政策极大的有利于议价能力强的借款方压低借款利率, 从而影响利率市场行情, 增强了银行的风险发生概率。
2.2 流动性风险
利率市场化使利率水平受市场资金及市场需求两因素的制约, 直接关系到企业与个人融资与理财需求, 并对我国银行业以利差收入为主要创收的盈利模式带来冲击, 导致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出现变化。在实行利率市场化后, 借款方将会寻求获取更低价的贷款, 要求协商更低的贷款利率, 从而降低银行收益, 导致获取银行预期资金的渠道变窄, 致使银行流动性资金匮乏, 流动性风险一触即发。极端情况下, 将会造成银行倒闭。
2.3 信用风险
利率市场化之初, 利率基本上会呈现上升趋势, 单位的贷款成本会大幅提高, 不少企业便会放弃银行这条融资途径转而选择其他的融资方式, 但对于信用级别低、风险大且收益可观的企业或个人, 为了提高经营成功率, 银行仍是这些客户的借款首选;就银行层面分析, 利率市场化导致银行间的竞争愈演愈烈, 银行为了保证效益不得不寻找更多客户, 高危客户就在其列。高危客户出现违约的可能性较大, 可因其对利率没有过多要求, 再加上可观的未来收益, 所以银行向高危客户借款的可能性很大, 这就导致银行的信用风险高居不下。
3 策略
3.1 发展中间业务
在利率市场化后, 银行业的利差会下降, 绝大多数银行利差收入都是其效益来源主渠道, 在利差收入不断下滑, 非利差收入无法提高的情况下, 银行极有可能倒闭、破产。据调查可知, 利差收入为我国上市银行效益的支点, 若利差收入降低, 意味着银行整体效益下滑, 加剧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因此, 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来说, 要在激烈的竞争大潮中保有竞争优势要尽可能降低利率市场化对其带来的影响, 就要大力拓展中间业务, 推进银行战略转型。
3.2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在利率市场化逐步深化的大势下, 商业银行要基于内部资金有偿使用的经营管理思想, 改善资金使用效益及使用率;明确内部资金利率结构的比价与差价的关联, 构建科学系统化、完善化的内外部利率机制;内部资金定价通过市场化方式产生, 从而使利率水平向市场价格靠拢, 使利率波动与市场价格变化幅度保持一致;对内部资金价格弹性化处理, 加强成本效益核算, 引导商业银行内部资金的趋利性流动。在保证资金高效率使用的同时, 商业银行应该进一步降低现金流动过程中的风险, 缩短应收账款的收回期限, 压缩无效益资金的占用, 合理分配流动资金和固定资金的占用。
3.3 强化员工素质
利率风险管理需要专业人员来负责, 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我国商业银行利率一直由央行管理协调支配, 银行工作者对利率风险并没有概念, 相关专业知识匮乏。因此, 在我国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 必须加强对风险管理人才的培养, 强化员工素质, 并且, 还需要吸纳国外专业技能强和素养俱佳的优秀利率风险管理人才为我国所用, 进一步提高我国银行业的竞争优势。另外, 还需要通过积极营销、改善服务质量、注重品牌塑造、增加业绩等手段, 给消费者树立一个正面的企业品牌形象。
3.4 防止道德风险
防止道德风险, 除了建立相关立法制度、提高银行内部经营人员的风险意识外, 还应当进一步强化银行内部和外部监督机制, 筑牢道德风险防线。加强金融监管:一是要完善商业银行的内控制度, 重点完善监事会制度、独立董事制度, 建立健全内部财务会计制度, 通过“权力约束权力”的制衡机制有效防范高管权力滥用等行为, 最大程度降低信用风险;二是实施严格的监管者问责机制, 对出现大案、要案, 或措施不得力的, 要从严追究银行高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三是加强社会公开监督, 监管机构应加大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力度, 利用多种方式方法实现监督管理目的, 让金融条款、法律法规等均能按照预期目标落实到位, 最大限度降低道德和信用风险, 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
3.5 提高金融产品的定价能力
利率市场化后, 银行产品定价的价值被凸显出来。银行要明确每个产品、每个业务及客户所产生的成本及未来收益, 银行的效益不可以全系于利差收入上, 构建系统化、完善化的金融产品定价机制刻不容缓, 设计成本核算及细分管理方案, 从而可以明确计算出每种产品的成本、风向以及未来收益, 根据客户的信用级别、贷款周期及银行资金成本等因素来衡量客户所带来的风险及未来收益, 精准掌握客户价值, 根据构建的定价模型对金融产品合理定价, 增强商业银行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以便能在利率市场化中占据优势。
4 结语
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现阶段, 中国过渡到利率市场化的最后阶段, 但是现阶段实现利率市场化的配套制度和条件还不够成熟。我国商业银行体制仍存在诸多问题, 如金融创新不足, 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不高, 监管力度不强, 定价体系不完善, 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等, 7哥从各国的经验看, 我国商业银行仍需要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和机构改革, 不断发展金融市场规模, 创新金融产品, 完善利率传导机制, 健全和完善监管体系等。